守泵人张全明
——张全明:尽心尽责的守泵人
好人语录
我是守泵的,不是捕鱼的。守泵挣的钱再少,那是我的工作,必须得干好。
守泵站这活儿虽然简单,但这是个良心活儿,关系着大伙儿的安危和生计,不干好行吗?!
有这样一个岗位,地处罕有人烟的荒郊野外,全年365天不能脱岗,肩负着春秋农田灌溉和汛期排蓄水的职责。工作在这个岗位上的人被称为“守泵人”。干这份工作,不仅要面对酷暑严寒里的艰辛工作,更要用心中那份坚定的操守战胜远离喧嚣的寂寞和清苦。来自河北保定白洋淀的张全明夫妻已经在这样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了15年,用自己的汗水换来了一方百姓的安居乐业。
外乡人成为“守泵人”
张全明工作的韩盛庄泵站位于北辰、武清、宁河三区县交界处的北辰西堤头镇华北河边。由九园公路华北河桥处向南拐,就上了通往韩盛庄泵站的必由之路—长约3公里、宽不足4米的土路。汽车行驶在坑坑洼洼的路上,速度比步行快不了多少。经过20多分钟的颠簸,终于驶进韩盛庄泵站的院子。
今年49岁的张全明瘦瘦高高的个头,多年的风吹日晒留下了黝黑的面庞,笑起来眼睛眯在一起,额头上立刻出现几条深深的皱纹。跟着张全明走进他的办公室,一张床首先映入眼帘。“这里不光是泵站的办公室,还是我们两口子的家。”操着一口浓重河北省口音的张全明介绍着。房子本就小,一床就占去了多半,张全明的妻子赵三平正盘腿坐在床上,舞动着丝线织渔网呢。“俺俩一月挣一千多块钱呢,眼下够吃够喝过得去,儿子也成家立业了,不用再给家里寄钱了。可俺有孙女了,他们三口来这里过年,俺俩总得给孙女攒点儿压岁钱是不?”祖孙情深,两口子织好网,留下一人值守泵站,另一个要去泵站后边的河里捕鱼了。来年春节,来这寂寥荒野里陪爷爷奶奶过年的小女娃,定会收到一个装满爱意的大红包。
张全明夫妻俩15年前从老家保定安新县来到北辰西堤头镇。“之前在老家打鱼,后来白洋淀不让打鱼了,又干过小餐馆、地毯加工厂。”如果没有后来的变故,或许勤劳的张全明会在自己的家乡过着一种完全不同的日子。可是地毯厂的一场突发火灾把张全明做大买卖的念头烧成了灰。从小在水上长大的张全明决定还是回归打鱼的老本行。听老人们说天津北辰区的华北河还有鱼,就雇了一辆大平板车,拉着渔船跟妻子辗转来到了北辰西堤头镇华北河边,开始了在异乡的打鱼生活。
打了半年鱼,河里没水了。船回不了家,夫妻俩也只能守在这里盼天上下雨,盼河里来水。“那会儿无聊的时候就到泵站去玩,顺便帮老师傅打打下手。”张全明说当时的泵站人手短缺,岗位上的师傅也上了年纪,他就经常过去帮忙。因为张全明干活不怕脏不怕累也不要报酬,老师傅很喜欢他,把泵站里方方面面的知识和操作技术都教给他。慢慢的,张全明对泵站里的活计都门清了,还利用业余时间考取了电工操作证。这样好的后生谁不喜欢?老师傅就说:“小伙子挺实在的,我跟局里说说,你就留在这里上班吧。”
坚守换得一方平安
韩盛庄泵站地处华北河与郎园引河交汇处,肩负着夏季防汛排涝和周边5万亩农田春秋灌溉的重要使命。在这个难得见到人影的偏远泵站,张全明每天早上5点多就起床,检查机房、查看水位、收听天气预报、填写工作记录……
谈起自己的工作,这位不善言辞的淳朴汉子话题立刻多了起来。“每年的春灌、秋灌和夏季汛期是最忙的时候,特别是汛期的3个月,几乎睡不上一个囫囵觉,得随时看水情,调整水泵。”张全明说,最初的时候,泵站里用的还是老式的“蜗牛泵”,每次使用前需要先用泥把泵的排出口糊死,抽真空之后才能利用负压实现排水,并且一个小时就得给机器补充一次燃油,工作强度很大。后来换了新的立式潜水泵,通过电机控制,使用起来才省力方便多了。
虽说设备好用了,但是泵站的工作量依然很大。站里有11个需要手动操作开关的闸门,每个都有几吨重。握着把手摇上20圈,闸门也只能升降1厘米。两米高的闸门每启闭一次,张全明都要连续摇上好几个小时,从早上摇到下午,从下午摇到深夜。每次开关完闸门,全身汗湿的衣服都能拧出水来。“有一次突然下了场暴雨,雨下得特别大,他在雨里摇了几个小时。看他这么干,倍儿心疼!我去帮他摇,他还不干。吼着让我回屋避雨。他这人就是这样,吃多大的苦也得把应承人家的事办好,受多大罪也得先顾着别人。”妻子赵三平说着自己的丈夫,脸上满是敬重和爱怜。
管理泵站,有时难免出现意外情况。有一个汛期的晚上,上游下来的杂草杂物堵塞了进水池拦污栅栏,情况紧急,而专业的打捞人员一时又无法赶到。这闸门一堵,水就排不出去了,当地老乡辛苦耕种大半年的几万亩地就要淹了。张全明记得,他还没有正式在泵站工作的时候,有一年一场豪雨过后,洪涝排泄不及,有一片几百亩的棉花全给淹了,棉花地主人跌坐在地头,号啕大哭。自打成了泵站闸门的守护者,张全明就发誓,绝不再让老乡们泪洒地头,一定要让周围几万亩农田旱涝保收。仗着从小在白洋淀练出的水性,他毫不犹豫跳下去,打捞那堆堵闸门的杂草杂物。他无力再去拦阻妻子,妻子也跳下去了。经过两人一夜的奋战,泵站终于恢复了正常运转。泵站排水通畅了,几万亩口粮田保住了。夫妻俩爬上岸就累倒了,连上炕的力气都没了。
平时工作的时候,张全明有四样东西从不离身:手机、手电筒、塑胶手套、绝缘鞋。“我的手机24小时开机,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突然出现情况。”张全明说,无论刮风下雨、白天黑夜,只要一接到上级的排水指示,他就马上跑进机房,围着3台变压器、3台水泵操作柜和10组电组柜忙碌起来。2012年夏天的特大暴雨,导致河道汛情严峻。“连续半个多月,他天天都在机房那,偶尔我顶会儿让他睡会儿觉。”妻子赵三平说,那场暴雨之后,张全明明显瘦了一圈。
由于工作的特殊性,泵站离不开人,15年来,张全明只在父亲去世和儿子结婚的时候请过两次假。2009年,张全明父亲得了脑血栓,生活不能自理。当时正值汛期,在老人家生命最后的几个月里,张全明也没能回去陪伴,只是由妻子回去照料。赵三平说她理解自己的丈夫,知道他肩上责任重不能离开,所以就主动替他回去尽孝。
15年来,张全明管理的韩盛庄泵站没有出过一次事故,周围几万亩农田旱能浇涝能排。由于工作突出,不仅泵站每年都被评为先进,张全明个人也荣获了“感动北辰文明人”、北辰区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。说起张全明,北辰水务局和周围村庄的人都竖起大拇指,称赞他这个外乡人,干起工作来比谁都让人放心。“守泵站这活儿虽然简单,但这是个良心活儿,关系着大伙儿的安危和生计,不干好行吗?”
为了心中的操守
1999年,妻子赵三平跟随张全明从老家来到这里,把10岁的儿子留在了老家。起初妻子负责照看张全明的生活,后来接替退休的老师傅,也成了一名“守泵人”。从此,两人开起了“夫妻店”。守泵的工作十分单调枯燥,加上泵站地理位置偏僻,一年到头也见不到多少人。夏天还好点,河堤上有人来钓鱼,能和他们聊聊天。到了冬天,有时候十天半月也见不到一个人影。在这个寂静的“二人世界”里,陪伴他们的只有院子里的两条狗和10多只鸡鸭。每隔十来天,夫妻俩会轮流到七八里地外的季庄子村买点生活用品,借着机会跟村里的人唠唠家常。一次就买一大堆东西,店主一见他们就逗:“大客户来了。”赶上下雪天或者汛期大雨,唯一通往外面的路也不能走了,夫妻俩在泵站一呆就是一两个月。张全明说,虽然生活单调,但他早已经习惯了。相比社会上复杂的人际关系,性格耿直的张全明更喜欢现在这样,“不用琢磨别人,想说啥就说啥,想做啥就做啥,不费脑筋。”
跟大多数人相比,夫妻俩的收入并不高,张全明每个月的工资1500元,妻子只有300元的补助。其实,凭着他打鱼能手的身份,想多挣点钱并不难。西堤头附近水产养殖业发达,养鱼户都知道张全明是捕鱼高手,每每赶到泵站请他帮着捕鱼,提出每天给200块钱工钱。但都被张全明婉拒了。“我现在是守泵的,不是捕鱼的。守泵虽然挣的钱少,可那是我的工作。”
对于张全明夫妻在异乡的坚守,儿子张建宾小时候很不理解,也埋怨过父母不照顾自己。长大结婚后,儿子逐渐理解了父母做人的信念,对父母由怨而敬。儿子知道,父母是为一份责任而坚守,他们习惯也享受这份坚守。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,儿子一家三口从保定过来跟父母在泵站过了一个团圆年,并且答应往后每年都回这里过年。儿子拿这里当成家了,他说父母在哪里,哪里就是家,哪里是家就在哪里过年。
说起以后的打算,张全明嘿嘿一笑:“没啥大理想,就算到了退休年龄,只要身体没问题,还想在这里守下去。” |